202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會議提出,2021年要“立足城市發展新形勢,加快推進‘新城建’。以‘新城建’對接‘新基建’,帶動有效投資和消費,全面提升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和服務能力,推進城市現代化”。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的概念在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指出,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三個方面。2020年5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梢?,新基建的內涵和外延在不斷豐富,總體上,“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的區別在于廣泛應用了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致力于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發展“新城建”的重要載體。“新城建”的概念則是在2020年8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會同六部委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中首次提出,是指基于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城建”),具有七個方面內涵:一是全面推進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建設;二是推動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更新改造;三是協同發展智慧城市和智能網聯汽車;四是建設智能化城市安全監管平臺;五是加快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六是推動智能建造和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七是推進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可以看到,“新基建”為推進“新城建”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新城建”則為“新基建”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以“新城建”對接“新基建”,就是要廣泛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充分利用新型基礎設施,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中國建研院在推動行業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方面開展了廣泛的實踐,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為全面推進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建設提供建筑信息模型(BIM)資源支撐,讓CIM平臺的建筑數據更立體、建筑管理更精準。積極研發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承擔行業“卡脖子”技術“國產自主BIM平臺”的研發,打造“PKPMBIM平臺”,建立我國自主BIM軟件生態,實現設計、生產、施工、交付、運維等全過程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已建立國內首個BIM報建審查審批系統,為廈門、廣州、湖南等地政府研發BIM報建審批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
二是集合優勢推動智能建造和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依托中國建研院承擔的《基于BIM的預制裝配建筑體系應用技術》等“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建立了基于BIM的預制裝配建筑全流程應用系統平臺與技術體系,成果已經被國內1000余家設計和生產單位應用,實現了多專業BIM模型集成、多參與方云端協同,并與湖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共同打造完成了湖南省裝配式建筑全產業鏈智能建造平臺。
三是多維度參與城市智慧化發展。在智慧低碳產城融合總體規劃、用能設備智能管理、消防物聯網系統、樓宇火災監測、智慧消防、智慧供熱、智慧檢測、BIM應用等細分領域不斷開展實踐,牽頭制定《建筑信息模型存儲標準》《建筑信息模型應用統一標準》,主導編制智能照明領域的首部國際標準ISO TS 21274《Light and lighting—commissioning of lighting systems in buildings》等系列標準,持續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支撐。
當前處于數字經濟與建筑業融合發展的關鍵階段,要大力推進“新城建”,突破發展壁壘,推動建筑行業轉型升級。
一是以“新城建”為切入點,提升城市治理能力,補足發展短板。“新城建”是提升城市管理和運行水平的重要手段,要在CIM平臺建設、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智慧城市建設、智能化城市安全管理平臺建設、智慧社區建設等“新城建”重點任務方面,補足城市發展短板,提高城市整體性、系統性、生長性、宜居性和包容性,實現城市人居質量環境的不斷改善。
二是以試點先行為原則,探索復制推廣模式,形成規模效應。率先在試點城市開展工作,建立“以城市為單位、以整合為主線、以提質為宗旨、以擴內需為導向”的城市綜合體系,并制定工作目標、工作計劃和實施路徑,推動一批“新城建”項目盡快落地,及時總結經驗,探索復制推廣模式,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三是以落實“新城建”任務為目標,打造建筑產業互聯網,推動行業發展方式的轉變。要抓住智能建造和建筑工業化發展的契機,提升行業建造效率和施工質量,重視信息網絡技術平臺建設,通過打造建筑產業互聯網,破除信息滯后和數據缺失的發展壁壘,推動建筑行業高質量發展。
“新城建”是實現城市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央企,我們將勇擔使命,主動作為,在推動“新城建”的道路上行穩致遠。